政策性贷款风险有哪些?
政策性贷款是指为实现中央和地方国家建设和发展经济、社会特殊政策目的而由国家安排专门资金发放的限定使用对象、用途和利率的信用。政策性贷款主要有:中央财政的特准专项贷款,国家专项储备贷款,价格补贴贷款,治理“三废”和综合利用贷款,农村专项贷款,安置破产和兼并企业富余人员的再就业工程贷款,安居工程贷款,邮电、民航基本建设拨款有偿使用和技改贷款等。政策性贷款风险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或地方财政无力安排或不及时安排还本付息资金,二是借款人挪用,三是悬空或拖欠。
在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有还本付息资金的前提下,政策性贷款一般不应当作为银行防范风险的重点。主要原因是,防范政策性贷款风险难以实施。在银行现行财务制度、信贷制度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下,政策性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承办银行及其经办干部、职工主观上努力的程度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只要及时向中央或地方财政申请并经财政部和国库司核实应还本付息的资金确实没有到位,往往属于不可抗拒的因素或非主观原因难以收回的款项,按现行财务制度和信贷制度可以全部或部分核销。
因此过分强调防范政策性贷款风险势必影响到其他非政策性贷款风险的防范,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总体风险的提高。但必须充分认识由于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加强政策性贷款管理,积极防范政策性贷款风险。其主要措施有:严格区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测考核体系;加强与中央和地方财政厅(局)、财政(支)库的联系,认真监控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及时反映、请示和报告政策性贷款在监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