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是干什么的?
随着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资产证券化凭借融资成本较低且与企业规模不直接相关的优势,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独立的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在欧美国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亚洲新兴国家金融创新的突破口。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和理财工具。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能够突破固定资产贷款的限制,将已经相对流动的资产,转换为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其特点是可以释放企业表内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作为理财工具,能够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流动性较高的金融工具,通过发行该金融产品,将该金融产品转移到市场中获得购买者的认可以及流通转让,从而实现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目的。资产证券化有以下几个特征:
1、资产证券化融资是一种以特定的资产池为基础,以该特定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和组合设计,发行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金融产品,获得可用资金,因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发行方的特定需求设计发行方案。
2、为保证证券化后产品的可流通性和可转让性,必须对基础资产进行风险隔离和结构安排,对基础资产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具有相对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
3、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偿付不仅仅依赖于发行方的信用保证,更重要的是在“破产隔离”以及“真实出售”的前提下,依赖于其以基础资产所构建的资产池所产生的可预测性现金流。
目前,资产证券化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遍,应用非常广泛。在美国,资产证券化是仅次于公司债券融资,超过IPO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亚洲,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都是重要的市场融资方式。最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我国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2004年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两家银行共发行了37.95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拉开了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帷幕。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等陆续发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资产支持证券,试点项目逐步增加,涉及的基础资产也有所扩展,规模也有所扩大。2011年起,国务院决定扩大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批准北京市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试点。在2012年12月之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暂停的期间,企业资产证券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2014年“新国九条”有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的重点规划中,要求“扩大证券化产品试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将逐步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有秩序开放。这些都为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机遇,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成为我国直接融资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