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资产错配问题?
通常所说的资产错配,是指资产的收益不能覆盖或高于负债成本,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负债成本超过资产收益率;二是利率调整时,浮动利率负债重定价早于资产重定价。
资产错配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成因也有外部因素,因此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从内部原因看,产生资产错配问题首先是缺乏主动负债能力造成的。在银行存贷比指标的约束下,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加大,导致银行在某些时点资产配置受到较大制约,影响了整体资产配置计划的落实。要解决这一问题,从长远看需要不断创新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逐步改变现有以存款为主的被动负债格局,提升主动负债管理水平。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要合理规划资产配置,在资金来源不稳定的时点可以更多配置部分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在资金来源相对稳定的时点可以有选择地配置中长期优质贷款。其次是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无法准确预测利率变动方向和时机,影响资金投向和配置结构的科学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经济金融运行趋势及银行资产运行规律研究,进一步提升利率走势预测的精准度,加强经济资本、财务管理、战略规划部门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提升资产负债管理精细化能力。第三是部分银行资产负债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在业务实际经营中重贷款、轻存款;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也是造成资产错配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加强综合考评机制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资产负债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增长。
从外部原因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加大了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的难度。一是利率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而银行的存款稳定性较差,客户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不断提高,银行吸收高稳定性存款来源面临较大压力,配置更多长期贷款受到制约。二是民间借贷快速发展,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和吸存成本带来较大影响,增加了银行存款组织和配置资产的难度。三是国外金融机构加快国内布局,利率定价上更加倚重海外融资成本,使国内金融机构存款定价压力加大,一定程度上造成贷款需求与高成本存款来源的不匹配。要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靠政策上的协调和支持,一是呼吁政府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并保持适当力度的调控,营造有利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二是倡导国内金融机构在存款定价上体现协同效应,避免非理性定价、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三是呼吁政府加强对境外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促其存款定价更多考虑国内资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