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看海模式的原因?
先引用一下百度百科 浅水湾,位于黄埔区北京东路南侧;黄浦公园,位于虹口区黄浦公园四至五号地块(东临南苏州路、北临天潼路)。
两个景点都属于城市公园,是市民游览、休闲的好场所。 而这两个景点之所以叫海上花园,是因为——这里原来都是鱼塘! 上海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都是沿海河网地区,江南运河和吴淞江(今苏州河)是上海的主要河道。元代以前,吴淞江南北有两座木桥,元代以后建石拱桥,俗称“南北高架”。
这两座桥就是现在的南苏州路和北苏州路的起点,也是现在地铁1号线的南起始站。 而这两条河之间的区域,元朝还是海边湿地。从地图上看,上海老城厢与苏州河边一带地势较低,有“十里南京西路,百里苏州河畔”之称。这一带在宋朝时还属于苏州昆山、吴江两县的管辖范围。
明朝永乐年间,上海县始设,县城设在今天的光复路附近。但上海原城区仍属吴中县辖。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因倭寇入侵,为防海患,上海县城由光启路迁往今天的中山西路人民路立交附近。此后700余年,这里一直是上海县城所在地。
由于历史原因,在旧上海县城的外围形成了许多棚户区,居民生活条件很差。1928年起,上海市政府先后对北苏州路、南苏州路等进行了两次拓筑扩宽,并建设了中山北路地铁站。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棚户区的居民也逐渐得到安置,这里的河道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为了挖潜扩大工业用地,又提出“以工代赈”“利用荒滩发展工业”的口号。在当时条件下,没有资金建设大型水库,就修建了大量的小型塘坝,用来蓄水发电。同时,将黄河故道等泥沙淤积的河道改造利用,在河道内填土造地、筑路、建厂。
这样的工程在上海就有北苏州路、黄浦公园以及静安寺等地。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静安区还有大片的土地都属农田,有许多河流纵横交错。虽然大部分河道已经无迹可寻,但是一些河流改道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我经常在河边的草丛中寻到些旧瓶子、易拉罐等丢弃物,这应该是某家工厂的排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