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选择回避对象?
谢邀 选择避税地其实是很复杂的问题,涉及税收、会计、法律等诸多方面知识,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本文中,我将尝试以问题的方式给出一些思路,尽量详尽并具有可操作性。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或存在谬误之处,故还请多多指正!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纳税义务发生以后,是主动缴纳还是被动申报? 这看似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企业还是纳税人都不可能故意去违法(偷税)或故意不去申报(逃税);但在现实当中,的确存在着企业因不懂税法而违规操作导致少缴税款,以及因为会计核算不到位而导致无法及时申报的情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伪”只是基于理想状态下的假设而已。
当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积极履行自身的纳税义务,在纳税义务发生后及时主动地申报并缴纳税款。但这并不说明税务筹划就此终结——事实上,当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完成税务筹划后,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结果:本企业的税负与其他企业相比同样高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税务机关在实施税务稽查时,往往采取的是“纵向比较”的方法,即用本企业往期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异常则进一步追查到底。如果一家企业能够长期保持较低的税率和缴费率,那只能说这家企业很规范并且做得很不错。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企业当期发生了大量的不合理费用支出,那么很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要求补缴相应的税款并在今后加以调整。一个良好的税务规划绝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进行税务规划时,我们通常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纳税主体:谁要缴税? ——所有者?管理者?职工?
2. 征税项目:征什么税? ——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
3. 减税优势:有没有可减的税?怎么减?能减多少? ——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吗?如何享受政策?能享受多久?
4. 退税机会:有没有可以退的税?怎么退?能退多少?
5. 涉税争议:是不是真的需要缴税?能不能减少缴纳?应如何缴纳? 以上五个角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进行税务策划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考虑。但必须注意:任何一项决策的产生都必须有事实依据或法律依据,否则不仅不能实现节税的目的还有可能加重企业的税务负担乃至刑事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