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搬到哪儿?
个人意见,不代表官方,只供娱乐; 首先排除通州,因为通州的战略定位就是承接首都功能、打造城市副中心。如果市政府搬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至于有人说离河北近,那请问现在市政府离河北远吗?东三环的朝阳区政府离北京西站也不过10公里,丰台区政府更是距离北京南站和天安门广场不过5公里(这个离河北近了点吧)。
其次排除大兴,理由是现在大兴的机场高速已经通了,再建市政道路进市区肯定要堵车。而且新机场离市区也不算远,开车一个多小时也能到了。
最后说昌平,我认为最可能的是昌平。理由如下:第一是市政府现在的所在地西三环旁边有莲花池公园,而昌平西北部的沙河有莲花泡,形状类似,据说可以借鉴。第二根据规划,未来的市政府地点要求是位于四环路以内或五环路以外(即东西城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西四环外的丰台区的行政面积过于庞大,又紧邻市中心,很不协调。而五环外只有昌平有较为合适的地区,即小汤山附近。第三是市政府搬迁需要大量土地,考虑到目前北京土地的稀缺,除了远郊区(房山区等)的土地外,其他区域都是寸土寸金,东城和西城尤其如此。
虽然昌平有回龙观、天通苑这样的超大社区,但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地区的土地还是属于朝阳(东三环至东四环)和海淀(中关村一带)的。从交通上看,把两个区隔开的五环现在正在修地铁,将来是一个地下走廊,应该不算阻隔。而如果把整个城市中心南移到南三环,那么现在北边海淀区和朝阳区与西南边的石景山和门头沟都接壤,这样整个城区中间就少了许多断头路,交通状况也会改善不少。当然这一切还要考虑到对圆明园、八达岭、雍和宫等地的影响。
北京城的规划建设始于元代。据《析津志》记载:“都城周回四十里,东、西、南三面皆有皇城,而北城则阙其南面。”也就是说,北城墙实际上就是“皇城”,没有民间建筑,以突出“天子”的至高无上和皇权的威严。元大都是明清北京城的基础,清王朝仍然将此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区人口和面积急剧膨胀,北城也发展成为居住区。清朝后,北城又发展成为重要商业区。北京城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北移趋势日趋明显,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北城仍然是各种事业及产业发展的中心。因此,将市政府建在北京城的北部,并逐步向北扩展是十分必要的。早在50年代初的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将市政府由永定门内迁往北城区。1982年的总体规划再次安排迁往北城区,并落实了在月坛北侧建设新址。
建国后至50年代中期,市政府一直设在原明清两代的政务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旧址,现人民大会堂一带),随后,先后迁入东长安街(原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及新建建筑群)和永定门内原清代巡捕衙门(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一带)。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经过周密勘测、认真研究,市政府新址最终确定在西二环路月坛北侧一带。工程于1979年动工到1990年建成。新市政府东起阜成路,西迄三里河东巷,南起月坛北街,北到车公庄大街。工程投资10余亿元,占地30余公顷,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1990年6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东城区政府正式由永定门内内务部街迁往新址办公。建成后的西二环月坛北市政府办公区由西向东分为行政办公区、居住区、城市绿化区、商业区和市政设施区五部分。1993年起,东城区政府由前门东大街迁出,分别安置在西什库、东直门内大街、鼓楼东大街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