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发性贷款?
开发性贷款(Developmental Loan),也称建设-经营贷款(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国家开发银行利用国外财政机构贷款,采用BOT方式,以基建项目融资的一种创新产品。其特点是以发展为名,通过融资平台做项目,实现政府间接投资,并以此作为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纷纷陷入投资缺口巨大的困境中。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各国开始探索各种模式,其中既有美国的收费高速公路计划,德国的轨道交通规划,也有日本的新干线和大伦敦计划等。而我国的“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也处于这些计划的范畴内。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寻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世界银行于1978年首次推荐了BOT方式,认为它是一种解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的有效方法。
事实上,BOT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早已引起我国政府的注意。早在1983年的《关于利用外资建设基本设施的规定》中,我国就提出了对某些行业实行BOT的方式;1985年《关于进一步调整外国政府贷款结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措施。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性贷款出现于1994年,原国家计委、外汇管理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有关融资问题的通知》,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开发性贷款的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城镇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决定通过对新建或改造菜市场进行补贴的方式支持蔬菜流通体系建设。2007年国家发改委又与商务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在黑龙江肇东、内蒙古阿荣旗、吉林磐石、辽宁北票和江苏沭阳等地试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在此基础上,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首笔农业产业化集群贷款,向江苏省沭阳县的10个蔬菜种植基地及批发市场提供总额1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贷款。
目前,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改善,市场流动性充裕,且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力度,因此不少企业都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开发性贷款则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融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