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适应供给侧?
最近看《供应链战略》,其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宝洁应对纸浆价格上涨,调整供应链策略的。 书中提到2003年纸浆价格暴涨,从每吨400美元涨到700美元,而宝洁在年前准备的是每吨600美元的价格的策略。
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许多供应商都坐地起价,然而宝洁没有采取“以价换量”的对策,而是通过增加库存量、提前采购来锁定原料成本,同时减少各生产基地的原料使用量的方式应对风险。 虽然这样做会增大企业的资金占用量,降低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降低了总成本,扩大了利润空间。 这就是供应链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对供应链有全局把控的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加单,什么时候该减少采购量乃至停止采购,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另外,宝洁还有一个独特的供应链优势就是能够预测未来5到10天的需求,以此制定采购量和采购批次,最后通过配送中心把货品分送到各个生产线,实现零库存。 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对供应链的全局把控,还因为提前备货减少了资金占用,同时也避免了因为采购不及时造成的缺货损失。 我想这也是宝洁能成为世界最大日用品公司的原因之一吧。 说到供应链就不得不谈谈物流,因为物流是整个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最近在看《物流管理》这本书,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零售物流。 书中指出影响零售物流的主要参数有商品数量(SKU)、顾客订单频率(FEO)和每笔订单商品数目(MON)这三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通过一个简单公式即VC=FEO×MON/SKU来解释每个销售周期需要储存的物资量或运输量。其中VC代表库存、仓储或者运输的成本; FEO代表顾客订单的频率; MON代表每笔订单的商品数目; SKU代表商品品种的数量。 这个公式的核心是考虑了客户订单的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频率,另一个是每笔订单的商品数。 除了以上两本书,还可以看看《战略预算:决策者的工具》,书中提到预算要对立整体的视角看待问题,既要看到短期又要看到长期,还要考虑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的结合。
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改革,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实现发展新目标的必由之路。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切实搞好企业改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促创新。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方面:
增强企业内动力。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供给侧改革要落到实处,必须重视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任务,引导企业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主要追求企业规模转向更多追求质量效益。同时,进一步增强企业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把企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具有活力的“细胞”,并以此为基本力量推动国民经济大肌体的健康运行。
释放民间新活力。民间投资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持久耐力,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必须着力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坚决拆除对民间投资进入市场设置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以“绣花”功夫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为“人人生而平等”的民营企业搞好服务,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民资活力。
激发创新源动力。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动力来源只能向创新要。目前我们有些产业缺乏的不是需求,而是有效供给。必须着力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能力,以创新为动力来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既要重视以技术为核心的硬创新,也要重视体制机制等“软创新”,只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动力,才能不断培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拓展消费源动能。只有让百姓“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消费需求才能真正释放。必须着力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劳动报酬,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释放和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加社保投入,着力稳定和增强消费预期,从而有效释放被“挤压”的消费需求,逐步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的局面。
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的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必须着力解决好“三大失衡”问题,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要素生产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