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为什么四处炒房?
我举几个特例,题主参考: 2016年3月,我同事买了一个位于远郊区的商铺(距离市区一个小时车程),当时考虑的是租金回报,所以总价比较低,一共花了五百多万; 2015年底,我有一个同学买了大兴区一个即将拆迁的破旧民房(原值28万),房款加补偿加起来大概一百多万; 2015年初,我一个高中同学购买了朝阳区一套一居室(45平),当时房价是四万一平米,总房价180万元。
2013年末或者2014年初,我的另一个高中同学在通州买了一套别墅(400平米左右),价格好像是800多万元。 上述案例中,我同事那个商铺现在升值了,但我那位同学买的民房和那两个买房的例子都跌了。这里面有没有炒房的成分呢?可能有吧。毕竟任何一个市场行为都不能完全排除人性的因素——谁也不愿意做亏本生意不是。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例子中的房产都是纯商业性质的,即完全没有居住属性。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如果说这几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我再补充一个同样没有居住属性的房产交易记录——今年四月,我以一千多万价格购入了大兴区一个商住房,而几个月前,我刚好在这里面做了一个装修改造。这个房子的前身是一个大院,里面有六七间平房,被我朋友用来经营民宿。不过我买入的时候,房子里已经没有民宿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