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如何投资?
最近刚刚读完哈佛的这门课,分享一些学习内容(注:本答案仅包含课程内容中关于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部分) 首先来梳理一下课程中所提到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因素: 然后,通过一个简单例子来介绍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成本概念(这个例子的原始出处在课后作业中,我这里略做了修改以保护隐私): 一个地区如果希望修建一条收费公路,可能会面临三种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道路建设费用和最初几年的养护费用等;间接成本包括因修路而引起的相关支出增加,例如由于公路堵塞而引起的物流成本上升;而机会成本则是指如果将用于修路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所可能的收益。
当然,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因素不仅以上几点,课程中也列举了多个指标,但是我认为上述因素已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投资者的主观意愿,可供参考。 接着,课程介绍了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渠道,这些融资方式各有利弊,需要视具体的项目情况而定。
最后,课程介绍了美国联邦政府参与地方基建项目的方式,其中就涉及到最近很热门的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虽然美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联邦政府的这种参与模式的思路还是值得借鉴。
总之,学完这门课后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知识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也认识到自己之前对于这一领域的认知存在着很多盲点。不过,课堂上的内容毕竟只是理论,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得到回报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努力和耐心。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要根据路网状况、资金情况、发展需求统筹确定。从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和增量、建设的难易和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投资规模按照每年翻一番的态势递增比较适宜。在投资强度上,一般应保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5%至3%的规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着眼发展”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好建设工作。
一是集中力量搞好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城市、港口、口岸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长江沿岸及干、支流水运设施,沿海和内河重要港口,煤、粮、矿大宗物资集散港及西南出海通道等。
二是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通道建设,实现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要着重搞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跨黄、跨江、跨海通道的建设,加强省际通道的连接与通畅。
三是加强大中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线建设,搞好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实现铁路、水运、港站、场圃、管道等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相互衔接。近期应抓好京九线、浙赣复线、南昆线的“配套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路网,尽快完成国道剩余路段的升级改造,搞好城市环线和大中城市立交设施建设。
四是高度重视搞好交通科研和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要切实做好前期工作的深化和优化,从规划设计、科研试验、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基础性环节入手,进一步做好工作,把好源头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