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关光有哪些?
1975年以前,深圳只有三个关,即罗湖口岸、皇岗口岸和文锦渡口岸。其中,罗湖口岸是客货兼用,皇岗口岸原只供货运,文锦渡口岸则只供客运,这三个关口均设在福田区。后来,由于外贸出口的迅猛增长,深圳在蛇口工业区建立了一个新海关——蛇口海关,专责监管外贸进出口货物;与此同时,在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增辟一个客货两用口岸,作为与香港连接的交通纽带。经多次研究后,政府决定在沙头角毗邻香港的区域辟建新口岸,以方便贸易往来。但此举遭到英国政府的反对,英方认为在新口岸附近将兴建大量住宅区和工厂区,因而影响当地景观。两国为此展开了长达六年的斗争。
直到1982年6月,中英两国才就新口岸问题达成协议,由中方在现有边境线内侧约300米处新建一条通道,名“沙头角新口岸”(简称“沙新界”)。该处原属深圳市宝安区,后设福永镇,现改称宝安区。 1984年在龙岗区平湖乡一荒坡上建立起第二个客货运口岸,称平湖新口岸。1985年以后,随着深圳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引资兴市”战略的实施,市政府决定在市内再开辟两个新口岸,一是在前海区建盐田港集装箱码头,另辟集装箱口岸;二是扩建蛇口集装箱码头,在原址新建集装箱单线铁路运输系统。这两个新口岸的规划占地各为9.5公顷及5.5公顷。
1987年底,盐田港集装箱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初又建成一条通往码头的高速公路。同时,一条长六公里的防波堤,将港湾与外海相隔,以防海水倒灌。为了配合这一工程的建设,市政府还修建了一条长七公里多的引水渠,从珠江引入新鲜水源,供给新建港区使用。 另一项重点工程是扩建蛇口集装箱码头,将现有的7个集装箱泊位扩大到18个,新建3座装卸桥和一个单线铁路转运系统,并建设配套的堆场、仓库以及办公和生活设施。整个工程预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 除了上述六个正式的跨境口岸之外,还有两个非正式口岸,位于南山区,分别由香港大学和学生社团于1993年和1994年利用学校资源秘密创办而成。一个是位于深圳湾畔的“深港青年工业园”,另一个是深圳高校学生团体创办的“深港澳电脑中心”。它们的存在一直秘而不宣,甚至两地海关也不知道。直到1997年才因海关人员例行检查而被发现。当时,这些非正式口岸已经形成规模,每天过驳货物数百辆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