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争力为什么低?
“科技竞争力”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这里讨论的“科技竞争力”大概指的是某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新发明新创造的产出能力(也就是某段时间内新增知识总量)。这种产出能力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个国家的科研投入、科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研机构本身的效率等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企业/组织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简单来说就是该地区/企业/组织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也就是该地区的要素积累情况如何。而要素积累归根结底是由前文提到的那些因素决定的。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区域科技竞争力(R&D)=区域F(R&D) 这里的R&D表示研发投入,F(•)是一个函数,代表各种影响因素,而R&D当然是越高水平越好。但如果某个地区的R&D已经很高了,但仍然无法取得很高的技术进步,那么这个地区所谓的“科技竞争力”也是虚高的。因为决定某个地区科技竞争力高低的最主要指标是该地区创新能力的产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贡献),而这种产出取决于该地区的研发支出和科研人员水平。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是能直接测量或者大致测量的。如果一个地区虽然R&D很高,但是并没有相应的高素质科研人才作支撑,那么这种“高R&D”只是形式上的高明,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含金量,对当地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并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推动。
当然,我们可能无法知道F(R&D)的具体函数形态,也无法准确测量各个因素的值,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F(R&D)理解为某个具体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技术水平)的近似表达式。如果我们把各国的R&D总和作为该理论的输入,则可以得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创新能力)的输出。 这个模型假设各国在研发上的投资是完全有效的,没有浪费,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甚至可以说是过度)的假设。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会牺牲长期技术研发投入。这些国家常常采用“后发优势”的策略,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来快速实现工业化,而不是通过自身研发投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但这种策略并非毫无风险,因为技术引进是有成本的,而且很有可能会受到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引进技术的成本很可能大于自己研发的预期收益,此时继续维持高投入、低效益的引进政策不仅会降低本国资金的使用效率,还有可能丧失宝贵的技术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