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泥企业效益如何?
我14年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到18年陆续退出了6家企业的股份(其中3家是上市公司)。可以说我对这个行业还是有深刻了解的。 先说结论,湖北地区水泥行业总体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全年平均售价190元/吨,而成本高达279.5元/吨,每售出一吨就亏89.5元!),且未来几年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以下是正文: 中国水泥行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最初的水泥厂都是政府主导建设的,所谓“一大二公”,典型如武汉水泥厂,当时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之一。进入市场体制后,大部分水泥生产厂家都是国企改制而来,一部分成了如今的央企或地方国企,另一部分则变成了私有企业。虽然经过改制,但国企与生俱来的问题也一并继承了下来,最典型的比如官本位思想严重、内部关系复杂、人浮于事等。这些弊病不仅存在于水泥行业,各行各业都有,但是相较于其他行业,水泥行业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
湖北作为全国最早建立水泥国有企业的省份之一,其行业特点也最为鲜明。首先是垄断性极强,全省有3家上市公司,10余家水泥生产基地(实际大于10家),产能超过一亿吨,占全国产能的十分之一强;其次经营模式落后,依旧保持大量人工操作,智能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弱;最后政府干预过度,价格受到严格限制,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在环保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湖北的水泥企业还背负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任务,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还面临被关停的风险。
从14年到18年,我的股份陆续退出6家企业的过程也是这些企业逐步亏损的过程——最先亏损的是一家规模最小的企业,接着是中型的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出现亏损,最后连央企背景的企业也出现了亏损。所有企业利润最高的年份就是15年和16年,那个时候环保压力没那么大,企业能耗指标宽松,加上煤炭价格便宜,企业利润空间还算可以。17年和18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加大,除了极少数具备独特地理环境资源或技术先进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环保设备都赶不上排放要求,只能不断地投入资金以应对环保检查。
根据我的了解,大多数中小型水泥企业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了,如果不是政府一直在补贴,恐怕早就已经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