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不是人工智能?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在问一个概念,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 先给出答案。在本文语境下,科学包含技术与工艺、技术包含工程,二者是包容关系。
这源于我对这两个术语的界定。 “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学指的是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指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方法、技能总和。因此科学与技术的边界是由问题属性决定的。只要问题可定义,且存在有效解决方法,就必然涉及到技术和科学两个范畴。
例如要登月,需要解决诸多工程性问题(如何建立高速宇宙航行器、如何在月球表面开展采样工作等),这些属于技术;但探索外太空需要现代物理、天文、航天等多学科协同参与,这些属于科学。 但如果从广义上定义科学和技术(或简称ST),那么任何涉及问题(不论是否复杂)都可以纳入这两类范畴。此时,科学的边界难以确定,因为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某种方法向更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从而引入新的科学问题。而技术的边界也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从而纳入技术的范畴。 显然,这种对科学与技术的大而全的界定方法过于冗余,无法适用于现实生活。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二者的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只要解决了工程问题,也就实现了技术转移并推动了科技进步。事实的确如此吗?我们来回顾人类史上几次重要技术创新的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蒸汽机作为动力机的普及,其根源在于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并以此申请了专利。但蒸汽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装置,需要大量技术基础作支撑才能实现。其中就包括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热胀冷缩原理以及一系列工程技术(铸铁、冶金、机械加工等)。但这些技术都不是由蒸汽机直接激发的。蒸汽机作为新的能量来源,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社会能源利用的结构,进而引发了工业生产组织结构的变革,最终引起了三次工业革命。
同样,信息技术产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受基础科研中某个问题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所引领的。计算机功能的每次提升,也都是建立在物理学、数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科学基础的新技术是无法自立根生的。 而那些通过原始创新获得突破的技术往往可以引发现代产业的一次革命,比如电子计算机、基因测序、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等。它们或者开启了新的产业领域(信息、生物医药),或者显著提升了现有的产业(制造、农业)。这些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疑是巨大和多方面的。
所以,在本文的语境下应该说科学技术等于新知识和实用发明。科学技术是一个整体,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总和对立两分法是没有意义的。 新旧之分是无处不在的,但对新事物的认知并非总是顺畅无阻的。当一项新技术诞生时,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认知曲线才能最终普及。这个曲线的形状大致是这样的: 对于新技术而言,认知障碍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事物本身的不完善,二是人们对其不了解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当认知障碍消除后,新技术就会普及开来。无论技术本身的性质如何,也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新技术最终都要靠知识来驱动(当然还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