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银行的贷款很紧吗?
目前银行信贷政策是“宽货币,紧信货”。 所谓“宽货币”是指央行通过降低利率、降准等方式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紧信用”则是指提高借款企业的准入门槛,控制资产规模扩张。 “宽货币”“紧信用”政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详见2021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布会内容)。
一方面,要鼓励消费和投资,因此需要“宽货币”;另一方面,又要控制风险的蔓延,因此需要“紧信用”——既要放水养鱼,又要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所以你看很多行业都是一边融资难,另一方面又存在资金闲置的情况。 就拿银行业来说,2021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最大的是个人住房贷款,达到了37.9%,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只占了24%,也就是说超七成的企业贷款被用来满足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了。
这从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中也得到了印证,金融部门通过降息降准方式为社会投放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运用情况却并不理想,大量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相对有限。 而作为实体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其融资难度却在不断上升。在金融管理部门的引导下,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相关领域的贷款开始调整,同时,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按政府投资条例进行融资,并对融资平台进行合规性审查,因此非银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规模空间就被压缩了。 另外,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消费品领域也出现了融资困难的现象。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但是车企在融资时仍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作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上半年依然出现了营业收入增长但净利润下滑的情况,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就有4.68亿元。同样是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上汽集团尽管销量远超比亚迪,但在2021年上半年的亏损额也达到了5.12亿元。
所以目前来看,“宽货币”“紧信用”的政策基调仍然会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足够抵质押物或者信用评级不够的企业,即便有融资需求可能也很难得到资金支持。 那是不是有了抵押物和良好信用的企业就一定能拿到贷款呢?也不见得。因为金融机构给谁放贷,除了看企业的资质以外,还会考虑业务的风险匹配原则,如果给一家企业的贷款利率高于其他客户的平均水平,很可能是因为这家客户的风险较高。所以即使企业和客户本身并没有差别,但因为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盈利,也会将风险较低的客户优先安排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