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发展涉农贷款?
1、建立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商业模式 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主要基于两大考虑,一是实现盈利;二是履行社会责任。但是目前情况下,国内商业行还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在“利”和“义”之间难以取舍。由于农业本身利润率低,加之国家财政补贴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从事涉农业务很难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同时随着央行降息进程的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储蓄的热情正在逐步消退,银行的资金来源面临压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融资方式,通过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解决资金供给的难题,又容易滋生道德风险问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指出,农业发展银行要把服务农业农村作为首要目标任务,这为农发行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2010年以后,虽然农发行一直在探索业务创新,但传统思维模式仍束缚了发展。直到2014年,国务院同意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农发行从此有了专门展开涉农业务的部门,专司涉农贷款业务,业务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但是,在事业部改革的同时,也要避免体制内的套利机制。当前农业信贷市场存在供需两侧的非均衡发展,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来缓解这种不平衡状态。一方面,要健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如明确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指导性利率政策,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激励的正向导向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小额信贷抵押品价值评估力度,加快制定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法律制度,以降低商业银行放贷的风险容忍度。
2、扩大信贷规模,丰富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尚不能满足“三农”的发展需求。首先,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投放总量不够。尽管这几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涉农业务,但总体来看,对“三农”的信贷投入还是不足。其次,金融产品的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近年来,除了传统的人民币业务外,商业银行陆续开办了外汇、黄金等出口贸易融资、离岸业务以及理财产品等业务,丰富了产品体系。但是,这些产品多适用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或高收入群体,对于广大的“三农”用户来说,可选择的贷款品种依然较少。 第三,信贷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现阶段,工商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通常需要提供抵押、质押、担保甚至包括第三方保证人,而多数农民及小企业主拥有的财产难以实现银行放贷的要求。对于融资能力较弱的个体,往往因为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的存在而无法获得金融支持,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