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多少美国制造业回流?
从历史数据看 美国制造,主要是指美国高附加值制造业,回流的力度和速度,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相比,还是明显增强的。 加入WTO之前,1979年至2001年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中,只有5%属于高附加值商品;但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34.6%。 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有超过500亿美元(人民币)的商品出口到中国,其中有80%~90%是美国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曾在北美洲、欧洲和日本制造的,现在则由美国重新投资设厂或委托海外制造商在美国进口原料后加工而成。
比如,电子产品中的液晶显示器(LCD)和等离子显示屏(PDP);汽车及零部件中的重型卡车、轿车底盘、汽车仪表板、车门内凹板;化工产品中的特种橡胶制品以及医药中的抗癌药品等等。这些产品都是过去十几年间美国制造业回归的重要代表。 如果算上非直接投资设立的“中间品”工厂,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实际上应该更加扩大。 因为除了直接在华投资的工厂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在运抵中国后会被加征关税,从而增加美国的进口成本。而为了获得先进技术和产品,美国不得不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支付补偿金。虽然这种贸易方式令美国陷入双输(贸易逆差和外汇损失)局面,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本国制造业的作用,毕竟没有这些额外的成本和代价,美国制造业很可能受到更严重的冲击。
事实上,如果没有来自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竞争,仅靠美国本土的中小企业,很多制造业产业是很难恢复甚至继续发展的。 当然,美国也是付出成本的。首先,这些产业回归的美国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多的就业保障;其次,企业投资重建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负担员工的工资和福利,这些支出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商品的最终价格,从而让美国消费者为这些回归的产业多支付了数亿美元的成本。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国一直提倡全球化,鼓励各国自由贸易,但实际上美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益最多,承受的损失也最小。
相比之下,其他“顺差国”——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的处境要艰难得多,他们不仅面临国外市场的竞争,还要大力改善国内的环境与就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