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为何难收购?
先分享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东芝曾经计划收购美国西部数据,因为西数有一块土地是在旧金山湾,而当时东芝的总部正是设在接近东京湾的东京都北区台场,如果这次收购能够成功的话,东芝相当于用日本的土地做了抵质押贷款,用美国的土地做了抵押担保,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然而最后东芝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日本的法务官僚体系极其繁杂,审批流程非常漫长,拖拖拉拉没有明确结果,让东芝在谈判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
这个故事其实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日本的企业在面临跨国并购时,其实是非常被动的,这种被动不仅来自于竞争对手或其他外部力量对于目标企业的阻击,还来自于日本内部纷繁复杂的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制约。 作为后辈,也许我们无法了解三井、三菱这些旧财阀时期的日本企业究竟有多强大,但至少在战后和平时期,日本企业面对外国竞争对手时,它们的优势并不明显。
拿70年代日本与美国谈判日元汇率时为例:当时世界石油价格暴涨,以原油计算的日本出口产品竞争力急剧下降,为了刺激海外需求,日本不得不大幅增加进口,其中就包括大量引进美国技术设备。但是日本当时又不愿意签订双边投资协议,导致美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受到诸多限制。最后双方不欢而散,还是通过世行等机构间接达成协议。 从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即使到了80年代初期,日本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的束缚。一方面它要维持作为二战战败国的体统,另一方面又要应对来自欧美尤其是美国的竞争。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日本企业往往表现得左支右绌。
随着80年代的广场协定,日美贸易战的开始,日本开始逐步放松对金融机构和国际贸易的管制,国内的市场机制也逐渐完善。到90年代后期的时候,日本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除了还在坚持的战车工业外),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可以说195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史,其实就是一部企业不断解放自我的历史。当企业真正解放自我的时候,它们也就不再受制于内,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身市场竞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