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副中心在哪?
这个问题好。正好最近写了篇关于通州新城的文章,发出来供参考。 通州的千年变迁 以前写历史总是跳过通州,因为觉得通州太普通了,和普通百姓联系也不紧密,写起来总觉得不够有趣。但这次我认真学习了通州的历史,真的被震惊了。原来通州不是普通的郡县,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设立京兆府,管辖雍、渭二州及京师三百里内地方。唐代京师三百里内的范围很大,今天西安的城墙就是唐长安城的皇城遗址。
到了宋代,由于军事需要和在北方民族政权压力下出现的“守内虚外”政策,京师三百里内的地方重要性再次提升。《宋史·地理志》载:“京师之地,东西南北各三百里。”这一地区也被称为“三百里区”或“畿辅”。
元代建都北京后,将原金中都改为兴仁府,作为留守府的治所。京师外围的区域继续称为“三百里区”。明代初年,北京内城有九门,而外城只有南城正门—正阳门(现崇文门)和北城正门—德胜门。明朝将连接内外城的街道取名为“前门大街”“后门大街”。这显然是因为前门附近为贵族官僚聚居区,后门附近多为工、商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
为了便于管理,明初在北京内外城设置了五军御林军并设五城兵马司。这五家御林军的驻地就在今天的东单至西四一带。还设置了宣武、崇文两门巡道,负责监督两门的街面秩序和消防。在城内主要道路两侧还设了五牌楼。这些管理和组织结构的设置一直延续至今。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因京师地瘠人稠,又在城外东北筑外城,并取广宁镇之名置顺天府,以府治所在州县之上,总领属邑。自此之后,北京开始有了正式的府级行政中心。
清沿明制,顺天府仍为直隶省下辖府,雍正年间又改称京师顺天府,作为首都的全称正式出现。至此,通州与北京同城而治。不过这个时候通州的区域比今日的要大很多,北到顺义,南到今方庄附近。 道光五年(1825),通州的南郊设了南苑,作为皇帝狩猎和居住的地方。随着南苑的设置,通州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今天的通州区西南部的地区划归南苑管辖。到清末,通州的版图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通州区和顺义区。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通州的行政区域基本恢复到清代的模样,只不过将过去隶属于顺天的香河县、平谷县和蓟县的个别村庄划入通州。
北京市委市政府昨日正式宣布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预计2017年部分市级机关将率先启动搬迁。
通州新城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位于北京市域东南部,距天安门约17公里,距首都机场20公里,规划面积174.3平方公里。2005年通州新城规划编制过程中,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明确通州新城建设要按照“一港、三区、一县”的思路,在未来20年内,把通州新城建设成为以“水”和“绿”为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新城。“一港”即建设国际化的现代滨河商住港;“三区”即行政办公区、文化旅游区和国际展览交易中心;“一县”即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卫星城。
通州新城规划由法国夏佑夏蒙贝尔罗规划建筑咨询公司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通州新城规划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是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充分依托通州良好的水系条件和绿化资源,将“水”和“绿”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基本要素,以滨河的水绿空间为主轴,形成“水绕双城、林水相拥”的整体空间结构和城市特色。二是优化公共中心和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把城市副中心放在双河北侧地区,与长安街东延长线交叠布置。公共设施突出成片集中布局,分别形成通州新城中心区、宋梁路东延路两侧的会展公共中心和北运河东侧的文化旅游娱乐中心等三组集中建设的地区。三是形成多组团的适度混合型城镇结构,促进职住平衡。通州新城划分为11个居住组团和2个就业组团,就业组团内安排一定居住配套,居住组团内安排一定就业配套,减少跨组团出行。四是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上采取了多项公交优先策略,建设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并加强常规公共交通的布置,在职住组团与公共中心之间布置公交支流线。规划构建完整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设置连续的绿道系统和公共空间步行系统。五是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人文活动中心场所,形成1个城市公共中心、2个片区公共中心和11组社区中心的“1+2+11”公共活动中心系统,各组团内部形成若干组团公建设施和组团绿地,分级、分片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建设生态型文化宜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