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高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它既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多种因素作用产生和形成的产物,涉及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且较复杂的。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企业因素,也有银行内部因素;既有宏观体制的原因,也有微观操作不良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因此,产生不良资产的真正原因至今尚不能明确地界定。
其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还有其特殊性,因为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社会经济体制和信用环境中,不良贷款的产生有其特殊性。
第一、内在动力不足,企业制度改革滞后,难以走出困境。从微观体制上看,目前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还没有彻底改变“大锅饭”和“软预算制约”机制,产权关系不明,权、责、利不落实,政企不分、厂长(经理)负责制不落实。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改造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缺乏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的活力,致使生产经营难于摆脱困境而导致不良贷款产生。
第二、由于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财权和财政收入方面受中央严格的限制,使地方财政比较困难。有些地方政府出于财政分配的考虑,干预企业还贷、干预银行正常信贷,致使一些有还款来源和能力的企业把钱用在别的方面,造成不良贷款的产生。一些地方在乡镇企业“关停并转”中,将不良的或暂时经营困难而有好转希望的企业强行关停“一了百了”,把不良贷款转嫁给银行,由此形成了新的不良贷款。
第三、在法律不健全以及执法不严的社会信用环境下,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改变用途逃避还款等违法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第四、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低和经营管理行为不规范,也是酿成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因素。以上各点从总体上讲都是转轨经济的阶段性产物,带有较强的体制性色彩,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不良贷款带有一定特殊性。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导致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第一、宏观经济层面,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企业由于经营恶化、市场萎缩、产品滞销或成本过高被迫停产、倒闭、破产或严重亏损,而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宏观紧缩和治理整顿带来的经济过冷,导致企业大面积亏损和效益滑坡,直接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加剧恶化。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缺乏自主性,信贷政策和信贷决策是行政干预的结果,为国有企业“输血”。1990年经济过冷以后,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而国有商业银行根据政府的“支持困难企业”政策,继续向缺乏有效还款来源的国有企业提供新的信贷资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国有企业的资金困难,但却使一部分企业对还款失去紧迫感和压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不仅未能好转,反而越来越困难,还款能力更加削弱,甚至丧失了还款能力。
第三、由于我国特有的“政企不分”和“政银不分”的双重所有制特征,政府干预和行政命令在企业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使一部分企业缺乏还贷压力,从而诱发和纵容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发生,使银行的债权大量落空。